【科技部 105年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聯合成果討論會】
會議時間:2016年4月22日 (星期五)
會議地點:高雄師範大學 行政大樓六樓、十樓會議室
報名網址:https://goo.gl/SkH6Gm
會議議程:http://goo.gl/5qe801
當日上午特別安排「性別化創新與科技研究工作坊」,邀請專家演講科技研究內的性別創新觀點,歡迎對「性別與科技」有興趣的研究人員蒞臨參加。
====================
賽伯格哺乳母親的自由:當代母職的生物醫療化
許世賓婦產科診所 陳鈺萍醫師
太多關於「母乳哺育很辛苦」的抱怨,母乳哺育真的是「天生自然」的嗎?很多媽媽這麼問。
Dorothy Smith創建了建制民族誌,她相信所有的知識都是鑲嵌在特定社會位置的,承認並勇於否思,因自身位置而形成的觀看(認識世界的方式)是解構知識權力的起點。從經驗出發,研究者可以跳脫既有理論分類概念的侷限,而貼近生活經驗,把「人」帶回知識生產的中心,更重要的是作者必須先自我揭露自身的社會位置,研究才有「溫度」,故事就能「招喚」其他同樣受苦的人接續分享,進而建立婦女運動所期望的姐妹情誼。
這十幾年與母乳哺育息息相關的生活,其實就是我最大的研究田野,在不同身分間轉換,從不同的視野看母乳哺育。從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,到成為一個哺乳母親,再到一個傳遞母乳哺育知識的講師與諮詢醫師,一路走來面臨許多經驗的斷裂。也一直思索著如何讓女性發揮母職的過程,找回自主與權力。過往醫療化的討論,將醫學社群視為施壓的群體,處於這樣體制內的我,自己經歷生產與哺乳時,卻也成了受壓迫的一員,被排擠到邊緣。我的研究以自身「醫師」身份的觀點出發,跳脫以往將醫學專業視為一致群體的觀點,提供從醫學社群內往外看的異質聲音,因為兼具不同的身份與經驗,與一般假設順從於醫學體制的醫師有所不同。
2003年我剛開始哺餵母乳時,大部分的人仍處於配方奶社會技術體制之中,我曾悲觀的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一種社會技術體制,「生命之初就賴著加工食品生長,會把人類的演化帶往哪個方向去?」當時的我,從沒想過在多方作用力之下,經過十多年,母乳哺育率會有現在的景況。但是讓人感到不安的,是擠乳器的普及。雖然自己在哺育第一胎時,也依賴擠乳器把母奶擠出,讓哺乳可以持續。但從自己的使用經驗,與門診遇到產婦的問題,已經開始察覺這樣的「技術物」,對母乳哺育造成的影響,可能不全然是正面的。當時不但寫了衛教單張提醒使用擠乳器的媽媽們,還投書報紙醫藥版, 希望引起更多人重視擠乳器對母乳哺育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。
一次的演講分享,朋友說我提到「餵母奶是一種技術」完全顛覆了她的想法,也讓她鬆了一口氣。她說她的大嫂泌乳不足,大家都說母乳哺育是「天性」,怎麼可能奶會不夠,讓她一直自責不是一個「好媽媽」,才會無法餵飽自己的小孩。那次的分享我也跟大家說,在配方奶出現前,並不是每個媽媽都有足夠的奶餵寶寶的。
Hrdy在《母性:解開母親、嬰兒與天擇之間的歷史糾葛》(Mother Nature: A History of Mothers, Infants and Natural Selection) 中提到「我們女人並不是用甚麼人的肋骨作成的,而是多種不同演化遺留下來的綜合體,是十億年以上演化過程中留下來的成分組合,我曾靠腦內啡熬過分娩陣痛,就連這種物質也是人類與蚯蚓共有的分子形成的。」我想起以往在產科值班時,滿月大潮的夜晚,自然生產的產婦幾乎都是以破水為產兆來的。母親身體這個小宇宙裡的羊水,就跟潮汐一樣,與大自然連結著。當代醫學與科技,很多時候是干擾甚至是切斷這樣的連結的。如同Haraway在賽伯格宣言所說的,「如何跨越那些分離我們的科學讓女人緊緊相繫?」 我想,我們需要的是「性別創新」(Gendered Innovation)。 來修正科學知識,讓女人緊緊相繫,也讓人類重新取得與大自然的連結。
「性別創新」這個計畫是由史丹佛大學歷史學教授Londa Schiebinger所提出,科學研究若納入性別,會展現很不一樣的成果。Schiebinger建議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著手:在科學與工程界發展性別分析的實作方法,以及提供個案展現納入性別分析之後的創新成果。分析歷年來,追求性別平等的策略包括「修補女性人數」(Fix the Numbers of Women),著眼於提升女性的參與。「修補機構」(Fix the Institutions)改變研究機構中的結構,增進職場的性別平等。現在提倡「性別創新」著眼於「修補知識」(Fix the Knowledge),要激發科技研究納入性別分析。我想這是大家可以一起來努力的。
本研究從我自己哺乳的經驗出發,描述了這十多年來從一個婦產科醫師、哺乳母親,到成為母乳哺育專家的形成過程,也呈現了這之間與醫療專業人員、哺乳母親及寶寶們的互動,探索母嬰之間更自由的相處方式。這只是一個起點,從這裡出發,繼續朝著性別、科技與醫療的研究之路努力。
節錄自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
《母職的生物醫療化:台灣當代母乳哺育的專業知識與身體實作》